法國移民史如果自1880年算起 (之前已有英、德移民),也已經滿130年了。
19世紀末工業革命時期,英、法兩個主要工業發展國家,自然是勞工的輸入國。1880年第一波從義大利到法國來的移民,主要駐點在南部;義大利這波移民潮,窮困是主因,在當時是全國性的對外遷移,外移到美洲除了美國之外,則以阿根廷為主。再來是約始於1910年的西班牙移民,散佈法國各地,工作性質以幫傭或工廠工人為主。接著1920年波蘭獨立,波蘭移民潮湧入法國,以礦工為主,普偏集中在北方,零星在其他礦區。葡萄牙人開始於1950年代進入法國,工作性質類同於西班牙人之外,也是建築工人。此波是歐洲人內移。
今天在巴黎市區許多公寓的門房先生或太太,很典型的,都還是西班牙或葡萄牙人。夏天如果到葡萄牙去旅行,會發現路上到處看得到法國車牌,而其實那正是法國葡萄牙移民回家鄉省親渡假的特殊風景。我的鄰居,生於法國60歲的中學生物老師A先生的父親,就是波蘭來的礦工,他自己也講流利的波蘭話,並且常常回波蘭看親友。
其次就是殖民地和海外屬地移民,這二波移民,自1930年左右開始,包括了阿爾及利亞人、安地列斯群島人等。突尼西亞人、摩洛哥人,以及非洲大陸的查德人、尼日人、賽內加爾人……則是獨立後,於1960年左右移入。
再來的第三波移民,包括了越戰後中南半島三個舊殖民國家:越南、寮國和柬普寨等難民潮;以及1980年之後非關法語系國家,如土耳其人、斯里蘭卡人、南美人、非洲人等……。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共產政體崩解後,加上全球化導因,以及歐盟疆界開放、可以自由遷徙等,國與國之間經濟和文化因素往來頻繁,再加上非法移民透過婚姻和工作取得公民權,則代表著當代移民的另種世界性面貌。
記得有一次電視上在討論法國政府新的殖民史條例時,節目中一位來賓,曾是總統候選人,近極右派,主張停建清真寺的de Villiers先生發言說:不管哪一代移民,您們在這裡,就要認同法國傳統天主教文化的價值,如果您們不同意,就請您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在場的觀眾,一位年輕的北非籍歌手就反駁他說:我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我們都是法國人,所以請體認──法國已經不再是閣下認定的法國了,如果您不同意,那麼就請您回到Vendée省 (de Villiers先生當時是Vendée省的省長) 去宣佈獨立。這位歌手話一說完,立刻引起全場掌聲,包括在座的左派社會黨籍巴黎市長Bertrand Delanoë 先生。
移民文化豐富了本地文化的色彩與內涵;在普偏重視人權的歐洲,法國這個重要的移民國家,其異國與本體文化融合的歷史,相對地具有代表意義。
本文簡述法國移民史,或許也可以提供一些視野來思索台灣與外來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問題。尤其今天台灣如何接納外籍勞工,以及接納與因通婚的理由居住在本地的台灣媳婦和女婿們,這也確實是一個重要的人權議題。

2 comments:
如果從我與他人的關係來看~這就變成了一個倫理學的問題~有趣啊!
我只是突然想到~別問我那個倫理學的什麼問題(大笑)
當然要問那倫理學是什麼,研究“他者”都是你的專長了,怎麼可以放過呢?
有空請再多談,好嗎?
Post a Comment